洪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辅仁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
案例介绍
张潇上高中后就不断给父母惹麻烦。成绩退步,对学习不有兴趣,上课常常不听讲,还常常和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除此以外,老师还由于头发剪的不符合学校需要,不按时到校及考试抄袭等问题不断向父母告状。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哪个批评他,他都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常常顶嘴,坚决否认错误。有些老师气极了,说了他一些过激的话,他就干脆在上这门课时睡觉,不听讲,不写作业。
张潇的爸爸因工作的关系长期在外地,他和母亲一块生活。母亲由于工作忙,又要照顾他,所有时常缺少耐心,一直需要孩子不折不扣地根据我们的想法去做,极少认真地听孩子说话,一直持续的需要孩子“快去学习、写作业”。老师一告状,母亲就要唠叨、抱怨半天,“这么大了还不懂事”“你真不叫人省心”等等。有时,张潇为我们的行为辩解,母亲就会不断地说他不对,结果两个人非常快就会吵起来,直到不欢而散。
目前,母亲为了张潇的事情烦恼极了。小时候听话的儿子如何变成如此!以前,张潇从不和母亲顶嘴,非常能领会母亲一个人照顾他的难处。目前,母亲感到对儿子的教育已经完全失去控制了。儿子只须一听到母亲唠叨就发脾气,甚至一回家就进我们的房间,打个招呼都非常难。问个什么,也都是“是”,或“不是”,多问一下学习上的状况,他就不开心地大声嚷嚷:“说个没完没了的,烦不烦啊”。
母亲也想过让父亲来教育孩子,但,父亲跟孩子本来交流就少,打电话非常快就无话可说了。即便父亲在家,一说到学习的“正题”上,孩子就警惕地一声不吭,谈话非常快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而且儿子一发现父亲也想干预他的事情就开始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了。
总之,母亲感觉儿子目前哪个的话都听不进来,你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母亲担忧,如此下去孩子不就“毁”了吗?
咨询师剖析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变化是爸爸妈妈没预料到的,过去和爸爸妈妈的关系还可以,目前对立起来,动他的东西不能,回来爱呆在我们的房间。在这一时期,亲热的抚摸动作,说教和唠叨会使他们反感,过多的限制和暴力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在这类排斥行为或者抵抗行为的背后,都是青春期少年需要的是自我的决断权,需要根据我们的想法或者意愿去行动的愿望。
成人的需要、建议恰恰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机会,没能获得成人感。怎么样把失去的机会弥补回来,找到我们的独立感呢?这个时候不少同学就采取了排斥和抵抗的行为——你让我做,我偏不做或者向反方向做,如此的消极抵抗或者反方向的行动就不再是其他人为自己安排的,而是由自己做主决定的了,以此获得成人感,得到心理满足。当然这种行为方法虽然一时满足了孩子需要独立的心理需要,但却耽误了自己学业上的积累和进步,同时也致使不少本不该存在的师生、亲子矛盾。譬如,张潇由于老师一些“过激”的语言,就再不听这个老师的课,固然获得了一时的报复“满足感”,但功课上的损失却是没办法估量的。
当张潇认清了自己反抗老师和母亲管束是什么原因后,就比较想主动改变我们的一些行为了。由于他了解,自己目前的反抗是无效的,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管束和惩罚,使我们的生活处境愈加恶劣,而且对我们的学业带来不少的损失。哪个不想学习好让大伙都羡慕自己呢?
母亲对咨询师的剖析也表示认可。咨询师趁机告诉父母,孩子长大了,教育的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原来可以直接“推”“拉”,目前需要“引导”。母亲需要多听孩子说,不要再持续的说教我们的看法,和风细雨,多鼓励,多表彰,少批评,少责骂,多知道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的建议。同时引导孩子去考虑“如何改变我们的不利处境”,“如何才能不让老师再针对自己”。父母从如此的角度去和孩子交流,孩子就会感觉父母是真的想帮助自己,真的理解自己,而不单单是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如此,父母就和孩子站在一条“战壕”里了,孩子当然不会再逆反了。